科技工作者创造力提升
来源: | 作者:佚名 | 发布时间: 2022-09-28 | 751 次浏览 | 分享到:

创造力(Creativity)可定义为是一种艺术的或智力的发明才能,创造力是根据一定目的、任务,在脑中创造出新理念、新技术、新产品等的形象,并使之实现的能力。心理学家雷夫达尔表述为“创造力是人产生任何一种形式严肃的有结果的思维能力,这一结果是新颖的,是生产者所事先未能预料到的”。

W.J.J.戈登提出创造力是一种有意识的心理创造活动,有时是感性和非理性成分比智力成分更重要。《钱学森书信》中做了进一步阐明,即创新的思想火花是从不同事物的大跨度联想激活开始的,这类似于艺术家的思维方法即形象思维,接下来的工作才是严密的数学推导计算和严谨的科学实验验证,即为科学家的逻辑思维。换言之,科技创新工作是源于形象思维,而终于逻辑思维。


一.创造力人人与生俱有,但“创造性行为”却并非人人都具备,这是一种有主观刻意的过程。

1.创造力必须要有充实的知识与经验背景,但知识不等同于创造。一个饱学之士如没有创造的冲动,其人可能只是一本百科全书,供他人翻阅。创造是以新方式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与知识的原始占有完全不同。

2.创造者需要天赋,但高智商也不等于有创造能力,高天赋只是创造过程中的一种非凡的表现潜质。

3.创造者不一定要占有大量资源。当然在现代社会对许多创造项目而言占有资源和优良实验条件是十分重要的,甚至是必不可少的,但是也有相反的成功例子。如197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埃瓦·贾埃弗因,他在发现超隧道效应时实验条件是十分有限的,他所用的液氮贮存杜瓦瓶是借来的,常规电子示波器的功能拓展,普通的伏安表,这些都在他的实验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所以人的创造素质与知识和创造物质条件的巧妙结合,才是创造的精髓。

4.创造者的年龄大小也与创造行为没有必然联系,不少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成功之作源于20多岁时完成的学位论文。


二.那么,善于创造的人必备的素质是什么呢?是想象力、联想力、变通力、观察力,等等。

1.想象力(Imagination)。爱因斯坦对想象力给了一个极高的评价,即“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一种严肃的想象可以是重大创新的原发点。

2.联想力(Association)。联想行为是来自某种记忆、印象,从而引发出的另一种观念和心像的过程。通过多种案例的观察、借鉴、相互关联激发出创新成果,靠的就是联想力。

3.变通力(Flexibility)。它是变换视角,用新方法、新方式去看一个新问题。变通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交叉与组合能力,H. Buuerfield曾经说过:“凡能自由想象,并把互不相干的各种观点结合起来的人,就是最勇敢、最有创造性的实验者。思维活动中最困难的是重新编排和整理一组熟悉的资料,并且摆脱当时流行的理论,从不同角度着眼看待它。”

4.观察力(Observation)。对差别和相似事物的敏感力将体现不同程度的创造能力,善于对客观世界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善于发现已有理论与新的实验现象的矛盾,勇于挑战传统理论,坚持不懈的研究,反复完善,是创新能力的基础。

5.摆脱惯性思维束缚的能力(Inertia Break)。惯性思维是生物大脑被原有经验束缚的现象,跳出惯性思维,对于一个创新过程是何等重要。

6.辩证的思维能力(Dialectical unity)。事物可能“一分为二,合二为一”的东方辩证哲学思维对创新能力会有很好的影响。辨证思维在许多情况下有着特殊意义,好、坏和祸、福之间转化,是自然规律。

7.风险承受力(Fear no risks)。一个研究者在开始一项研究时,一般会复习有关基本知识,查文献,再开始自己的研究,这无疑是正确的和有益的。仔细想来是我们在回避风险,但也应认识到由此我们的思维必然受到前人的影响。一般是好的影响,但会不会有时是有害的呢?特别是我们在进行一项全新的探索。

8.好奇心(Curiosity)。好奇心是一种最直接的创造发明的心理动机。成年人切不可摧残儿童时期的好奇心,保持童心是十分重要的。好奇心常常表现在以下方面:

怀疑的心理——遇事问清楚来龙去脉,马克思也说过要“怀疑一切”;

求证的心理——任何现象求其本源,追求多方验证,付诸实践证实的心理;

求知的心理——探求真相,发现因果关系,锲而不舍的心理;

求新、求变的心理——力图改变现状,进而迈入创造发明之门。

9.事业心(Ambition)。事业心往往是创造发明的本源动力。事业心常常表现在以下方面:

追求成功的心理——通过努力实现自我信念;

为社会奉献心理——为他人、为社会服务,鞠躬尽瘁的心理;

为国家、集体或个人追求名誉,以确立威望和社会认可的心理;

追求效益、效率,使国家、集体或个人获利;

追求唯美的心理——为了完美地实现目标,不断追求改进的心境;

竞争心理——为了创造纪录、卫冕所做出的不懈努力。

好奇心、事业心是创造发明原生动力,是积极向上的心态,作为任何事业成功也都是不可缺失的因素。


三.创造行为往往不是瞬时可以完成的,可能是经过长期思想准备和不懈追求才能达到的。创造性的研发工作通常会经历以下过程。

1.准备期(Preparation)。包括从小学、中学、大学一直至今的知识熏陶和积累,这时可能尚未确定研究方向。

2.孕育期(Incubation)。在研究创造目标已经选定,转而进入思考过程,可能是一个艰苦的求索过程。

3.爆发期(Illumination)。正确答案可能发生于突然之间,在百思不得其解甚至萌生退意时豁然开朗,得到解决的思路。

4.验证期(Verification)。根据已有的思路突破,进行实验验证考查,研究使创新成果更完美、更系统、更全面、更高理论层面上得到提高。